护膝用不对,膝盖废更快!真心劝你别乱买
年初曾曾爬雪山回来,早上五点出发晚上五点下山,中途几乎没怎么休息,路滑陡峭很难走,回来后右腿膝盖痛了一周。
知道膝盖损伤不可逆,抱着忐忑又侥幸的心情在网上看看怎么处理、有没有同样经历的网友。
这一搜发现,原来我是缺少了一个「爬山必备神器」——护膝啊!
图片来源:自己截的
按照网上的说法,护膝应该人手一副,没受伤的人戴护膝可以预防伤害,膝盖受伤的人戴护膝可以避免二次伤害。
🍑上随随便便一个护膝就 10w+ 销量,甚至连奥运冠军半月板撕裂损伤手术后复出比赛,也带上了护膝,更让人心动了,甚至想买同款。
图片来源:网络
正当我狠狠种草准备下单时,骨科、康复科老师及时拦住我,并告诉我两个反常识的真相:
1. 护膝并不能保护膝盖不受伤,真正能保护膝盖的是大腿肌肉;
2. 过度依赖护膝反而有风险,可能更伤膝盖;
啧……我看着购物车里的护膝陷入沉思。
护膝到底有没有用?是真神器还是智商税?
今天就来说说清楚。
先说结论:护膝的保护作用被夸大了
「护膝」这个名字起的真妙啊,给人一种穿上就能保护膝盖、运动不受伤的感觉。
现在互联网上各种宣传和种草也这样讲,甚至直接把它捧成「膝盖救星」「运动保护神」。
图片来源:网络
但实际上,现有研究的结论相当保守:
「在未受伤人群使用护膝来预防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研究有限,尚无高质量的证据支持[2,3],保护效果也可能因人而异。」
而且当前研究多为实验室实验,和真正的运动场景还不一样。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家人们,你品,你细品,这结论可和宣传语完全不一样啊!
以为是个大 buff,实际上是个盲盒,未知数。
膝关节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承担着行走、跳跃、蹲起等关键运动功能,并在高负荷状态下保持稳定。正常情况下,膝关节通过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控制运动的稳定性[1]。
图片来源:文献截图
护膝的作用就相当于,从外部又包裹了一层「肌肉韧带」等保护组织,支撑关节的稳定性。
戴上护膝后,也确实能感受到多了一份支撑和稳定,让人运动更有信心了(研究也肯定这一点)。
但护膝实际的运动保护效果比较有限,要是过度依赖护膝,外部支撑替代了部分肌肉的稳定性功能,长期使用可能抑制本体感觉和自主神经控制,形成「应力遮蔽」,即自身支撑结构发生退化,更不利于稳定和保护膝盖。
最可怕的就是平常不怎么运动,肌肉和关节都比较脆皮,但误以为护膝很有用,戴上就去挑战平常做不到的高难度运动。
或者把护膝当作必须的运动装备,涉及到跑、跳的活动都建议戴上。
那膝盖可能就要遭殃了!
图片来源:网络 + 自己做的
想想也是,要是几十块就能买到肌肉和韧带功能,那我们在健身房花的几万块算什么?每次蹲到力竭蹲到大腿酸痛一周算什么?算什么?!
当然护膝也不是一无是处。
护膝建议打开方式:损伤康复和再损伤预防
护膝是一个大类,常见的有髌骨带、膝盖减压支具、软膝套、肌效贴等几种产品,不同护膝材料、纺织、设计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加压、减压、支撑效果。
举两个例子:
有一类硬防护产品,可以物理减少冲击,一般滑雪、溜冰和小燕子下跪时会使用到。
图片来源:《还珠格格》剧照
再一类功能性护膝,在前交叉韧带损伤或重建后的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就像拐杖,临时给点帮助,等康复后扔掉。
图片来源:甄嬛传截图 + 自己做的
不知道为什么伤到膝盖但裹的是脚踝……
不同护膝的区别和使用,可以看康复老师给的笔记👇
ps:此笔记不构成使用建议,如需使用一定要先就诊确认具体问题,最好是找专业的骨科大夫、运动康复专家评估,再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康复产品!
最后,还是要再强调一下,这几类护膝其实更属于「康复工具」,真正保护膝盖的是人体自身的支撑和稳定系统:肌肉和韧带。
想要保护膝盖少受伤,我们需要的是:
01 锻炼加强大腿肌肉,为膝关节提供稳定支持;
强健的肌肉可以分散施加在膝关节的压力,降低软骨磨损风险,大腿肌肉尤其是四头肌和腘绳肌需要重点训练。
02 no zuo no die:运动要适度,别硬刚;
超出身体负荷的运动,带来的可能是几个月的伤病修复。
我们建议:入门选「略有疲劳但不痛苦」的强度,别一上来就挑战高难度!
关注膝盖发出的求助信号: 如酸胀、打软腿、弯曲疼痛,都是提醒你「膝盖我啊快不行了!」,要赶紧停下。
03 控制体重,减轻膝盖负担;
研究显示,体重每增加 1 公斤,膝盖负担可增加 3~5 公斤。在跑步或上下楼时,这一压力甚至更大[9]。
大体重(BMI 指数超过 30)的朋友,建议减重的同时建议选一些对膝盖冲击较小的运动, 如快走、游泳、椭圆机。
04 选择正确的运动装备,减少膝盖撞击、冲击;
选对装备可以有效帮忙分散膝关节压力,减少运动损伤。以爬山为例,一些具体的小 tips 包括:
选对鞋子:走野路要选鞋底有齿花、能抓住泥土的徒步鞋,千万别穿着跑鞋上山玩滑滑梯;扁平足家人可以在鞋中适配足弓支撑鞋垫。
正确使用登山杖。
包里准备一副髌骨带,在出现下山困难的时候临时使用(也说明这个路线难度可能超过当前身体上限,请回看前 1、2、3 条建议)。
今天科普就到这里啦!祝家人们都有一个好膝盖,陪你上天入地,一辈子安安稳稳!
合作专家 卫嘉慧 美国注册物理治疗师 杜克大学康复医学博士
科学审核 孙悦礼 骨科医学博士
科学审核 杨一卓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博士
内容策划 曾曾
监制 Feidi
揭秘里皮抽的丹麦雪茄:品味传奇足球生涯的奢华瞬间
球星卡(2024美洲杯):美国队26人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