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的冰雪雄心
2022年2月9日,中国雪橇选手黄叶波和彭俊越在比赛中
广东地处岭南,发展冰雪项目缺少地理优势,却能因势利导,以跨界跨项选材、跨省合作等方式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冰雪运动人才,彰显体育大省在冰雪运动上的雄心与决心
◎《南方》杂志记者/杨洋 发自湛江、广州等地
◎本文责编/李焱鑫
2022年2月9日,北京冬奥会双人雪橇决赛。22岁的广东小将彭俊越搭档黄叶波出战,成为首对在冬奥赛场亮相的中国双人雪橇组合。
此刻,无论是对彭俊越个人,还是把他送进国家队的广东,抑或是“从无到有”建起来的中国雪橇队,都实现了新的突破,都已经创造历史。
也正是这名小将,在2019年十四届全冬会上夺冠,广东队由此实现全冬会金牌零的突破,当届运动会广东拿下2金3银4铜;今年他与中国女子冰球队中的16名广东姑娘携手进入北京冬奥会。广东“冬运会见金,冬奥会见人”的目标实现。
勇于突破自我,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广东地处岭南,发展冰雪项目缺少地理优势,却能因势利导,以跨界跨项选材、跨省合作等方式培养和输送一批又一批优秀冰雪运动人才,彰显体育大省在冰雪运动上的雄心与决心。
实现“冬奥见人”目标
彭俊越在北京比赛时,老家湛江雷州市雷城街道下河社区灵山里,掌声雷动、红旗飘扬,彭俊越的家人、篮球启蒙教练宋琨与乡亲一起为他加油。
这名创造了中国奥运历史的雪橇运动员,就是在祖国大陆最南端这座从未下过雪的城市走出来的。
生于2000年的彭俊越,15岁前都没有见过雪,刚“出道”时参加的是篮球运动。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中国“从无到有”组建了年轻的雪橇国家队。2016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面向全国选拔雪橇运动员,彭俊越脱颖而出,入选集训名单。
这才是挑战的开始。彭俊越回想起第一次上冰训练时,一滑出弯道就“咣当”撞车了。第二次再尝试,他坐在冰上发抖,又冷又害怕,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冲”。
那几年,彭俊越没少吃苦。为了与雪橇队的外教沟通,他白天训练,晚上学英语,训练时经常会遇到蹭破一层皮、手指变形、脑震荡等伤病。在2019年成为深圳输送运动员后,南山体校、市业余体校为彭俊越提供了更充足的训练装备、医疗服务等后勤保障,帮助他训练、比赛,为北京冬奥会做好准备。
2022年,彭俊越通过雪橇世界杯积分赛赛事,获得北京冬奥会雪橇项目双人、团体接力的参赛资格,这也是中国雪橇队第一次进入冬奥会决赛圈。
虽然在北京冬奥会上没有获得奖牌,但彭俊越和搭档滑出了他们在这个赛道上两趟最快的速度。赛后他表示:“非常感谢国家给我这个机会,站在这个舞台上,我感觉这一切的努力都很值。”
同样激动的还有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时隔12年再度征战冬奥会,23名球员中16人由广东省体育局选送。
早在2017年,国家女子冰球队训练基地落户深圳,此后高水平冰球赛事频频在深圳上演。深圳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与中国国家女子冰球队共建国家女子冰球俱乐部并到国际女子冰球联赛去征战和锻炼,在2019—2020赛季俄罗斯女子冰球联赛中夺得冠军。
女冰姑娘们以不俗的成绩拿到了冬奥会入场券,2月6日面对世界排名第6的劲敌日本队,以2比1获胜。虽然最后以一分之差无缘2022年北京冬奥会八强,但是姑娘们的拼搏精神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广州和深圳联合培养的女冰队长刘智新说:“这是我第二次出战冬奥会,虽然没能晋级,很遗憾,但感觉挺圆满的,能和世界高手较量,比分还很接近,我们对中国女冰的发展越来越自信,也特别为自己感到骄傲!”
跨界跨项选材结硕果
广东的冰雪运动选手,能够从南国一路拼搏,站到冬奥会的赛场上,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突破。这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彩演绎。而南国广东,究竟如何“从无到有”培养出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
2月4日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广东籍运动员苏炳添作为第四棒火炬手参与火炬传递。话题迅速上了热搜:“苏炳添和冬奥会有什么关系?”
除了苏炳添本人代表的超越精神,他的出现还有另一层意义:在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176名运动员当中,约五分之一是通过跨界跨项选材从事冰雪项目专业训练,雪上项目更是有近一半的运动员来自于跨界跨项选材,这些奥运健儿中有不少是通过田径跨项转型到滑雪的运动员,其中就包括中国跳台滑雪队以及雪橇、北欧两项等首次获得奥运资格的项目。
2015年,北京与世界定下冰雪之约,当时冬奥会近1/3的项目从未在我国开展过。中国用7年的时间,以“跨界跨项选材”打通了“全项目参赛”的难点堵点,一批优秀运动员“跨”入了冬奥赛场。广东除了“冬奥见人”的16+1名选手,还通过跨界跨项运动员培养出了冰雪运动的储备梯队。
“要办一届冬奥会,冬季项目要出成绩,周期是比较长的。为了缩短周期,尽快出人才,我们就要打破常规,从一些田径、体操、篮球等传统项目,向冬季项目进行跨界跨项转向培训,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竞技体育的基础,能很快上手。”广东省黄村体育训练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冰雪运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伟介绍。
广东组织了多轮跨界跨项选材,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冰雪项目的新赛道,有助于他们展露天赋。除彭俊越是从篮球运动员转型过来的,汕头籍的陈文浩,原来是田径运动员,转型到钢架雪车这个国内还比较新鲜的赛道,连获佳绩。男子雪车运动员马健良、女子雪车运动员黄佳佳等都是从田径转过来的,因为他们的爆发力强,转型有优势。
练体操、武术的,身段柔软、动作灵巧,可以转到花样滑冰等技巧性项目;举重运动员这样的力量型选手,也可以参加雪橇运动。广东还大力推动“轮转冰”跨项选材,从轮滑运动中发掘出一批冰雪运动的后备苗子。
李伟说,广东2017年才成立冰雪运动协会,几年间广东通过从田径、蹦床、举重、篮球等项目进行跨界跨项选材,培养了青少年运动员500多名,输送了180多名运动员到国家队进行冬季项目集训。
联合培养的广东担当
这次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176名运动员中,广东省共输送17人,输送人数排名全国第四位,位列南方省份第一位,这也创造了广东冰雪运动新的历史纪录。而除了跨界跨项选材,广东还跨省合作,与黑龙江等省联合培养运动员。
2018年6月21日,广东省体育局和黑龙江省体育局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召开发展冰雪运动座谈会,并联合签署了《运动员双向培养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两省将共同组建越野滑雪、单板滑雪大跳台、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和单板平行滑雪项目等四个雪上队伍,还会在两省跨界跨项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
广东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表示,广东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筹办和冰雪运动发展中,此次合作是强强联手,充分利用黑龙江的冰雪项目优势和广东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优势与强力经济支撑,共同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以及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作出贡献。
“其中有共同培养运动员这一项,黑龙江出人,广东技术。这点很不容易,体现了广东担当。”李伟介绍,广东在经济上、在科研上支持黑龙江,黑龙江从教练场地、师资运动员上与我们进行合作,互相补足短板,共同为备战冬奥会作贡献。
广东有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有医疗技术人员对运动员伤病、理疗、心理辅导提供最先进的支持。黑龙江也向广东输送师资人才,广东省20个冰雪体育场馆,有不少教练是从东北来的,带动了广东花样滑冰、冰球等项目的本土人才培养。
这次冬奥会除了广东输送的17名运动员,广东省与黑龙江省共同培养的8名滑雪运动员也入选。此外,广东共有19名技术官员参加北京冬奥会执裁、服务和保障工作。
广东在冰雪运动的舞台上长袖善舞,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王禹平表示,对广东运动员的成绩并没有做具体的要求,只是希望健儿们在赛场能够展现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超越自我的精神气质,同时发挥奥林匹克精神,展现正能量,做好青少年的榜样。
广东健儿们做到了。2月9日晚上的双人雪橇决赛赛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惊喜现身,赛后与彭俊越和黄叶波互动交流,还和两位选手定下了一个四年后的约定。
“巴赫主席跟我们说,让我们保持好状态,始终有一天冠军是我们的,还说我们米兰再见!”彭俊越非常激动,“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继续练下去,要越走越远,越走越高!”
意大利米兰是下一届冬奥会的举办地,2026年,期待可以在那里看到广东冰雪运动更多的突破。
网编:陈冰青
“冒尖”的校园足球苗子该咋长
2017CBA选秀:共选中11人 两人3次参选终圆梦